新闻详情
您有一份博物馆拍摄指南,请查收!
2025-05-17 来源:新华网 浏览:63208153次

最近

逛博物馆了吗?

拍照了吗?

人太多?有反光?灯光暗?

到底怎么拍呀?

别急!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临近

小编带你解锁

一组博物馆拍照小技巧

简单又实用

分分钟教你出片

  √居中构图:

  展品位于画面中间,突出主体。

  这是2024年2月2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厅内拍摄的“镇馆之宝”大克鼎。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对称构图:

  同一场景类似展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对称构图。

  这是2024年6月2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大汉未央——汉代王室精品文物展”上拍摄的鎏金铜铺首。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低视角仰拍:

  仰拍解锁不同视角,背景更干净,主体更聚焦,拍出展品气势,营造历史威严感。

  这是2023年7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青铜大立人像。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对角线构图:

  面对排列整齐的展品,对角线构图能够很好地展现出纵深感。

  这是2024年8月3日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展品玉斧。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这是2023年4月22日拍摄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陶鼎。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2年9月4日,参观者在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上拍摄展品“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留白的艺术:

  在构图中留下足够空间,不过度填满画面,使主体更加突出,简约又大气,营造高级感。

 这是2022年5月18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上拍摄的赤金走龙。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2023年5月9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拍摄的唐代石狮。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细节的魅力:

  精美生动的雕刻纹路、时光留下的斑驳印记……通过拍摄特写,捕捉展品的局部细节,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美。

  这是2024年5月14日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拍摄的黄平苗银凤冠局部。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是2024年1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拍摄的三星堆青铜鸟足神像上的青铜龙头杖形器局部。新华社记者 薛晨 摄

  √巧用背景:

  利用展览布景,使展品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提升画面层次感,空间感的同时,还可通过背景板上的内容进行信息补充。

  这是2025年4月8日拍摄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展品陈列。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这是2024年7月23日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拍摄的修复后的金面具。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镜像与光影:

  利用玻璃的反光与倒影,结合光影的交错营造出深邃而神秘的氛围感,惊艳于展品本身的同时,被其所承载的历史与内涵深深震撼。

  2024年5月18日,观众在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厅参观。新华社发(杜鹏辉 摄)

  2024年5月14日,游客在宁夏博物馆观赏文物。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24年5月18日,观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观看“技与美”专题陈列上展出的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24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展。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人文与历史:

  当人群无法避开时,不妨将他们融入画面。凝视的神态,欣赏的背影,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4年12月18日,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观看展出的黄金面具。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24年8月24日,人们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文化展”参观镇馆之宝——云雷纹大铜鼓。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 摄

  2024年12月18日,观众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参观青铜大立人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024年2月2日,观众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温馨小贴士:

  博物馆内拍摄时请注意遵守相关规定,做到文明参观,文明拍摄!

  制作:徐嘉懿 邱少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记录中国号系信息发布平台,记录中国TV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视频精选

300余件古董乐器奏响时光乐章

要闻 7小时前 561万
推荐
视频